[评论]吉卜力是怎样走向全球的? | 宫崎骏映画馆::宫迷的精神家园

[评论]吉卜力是怎样走向全球的?

2011-08-04


翻译:食梦者 / 编辑:罂粟、无无无
来源:front row reviews

  《》上周在英国上映,这部影片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新作(吉卜力的代表作有《》《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等)。这部改编自玛丽诺顿的经典儿童文学的影片在各地都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吉卜力又一次赢得了国际性的成功。在《》热映之际,我回顾了吉卜力的优秀作品,希望借此知悉吉卜力作为一家日本动画工作室能取得如此瞩目成就的原因。

如今,吉卜力已享誉世界,但是过去、在海外,只有很少数的动漫迷才知道这个名字。当时,尽管吉卜力在日本佳作频出,但英语国家的观众几乎没有机会看到吉卜力的魔法世界,因为对于这些观众,观看吉卜力的影片毕竟有两大障碍:一是语言,他们需要字幕;二是体裁,影片是动画电影。这两个因素使沉迷于一般娱乐形式的人觉得不适应。“外语电影”的概念带来了紧张和自负的氛围,使我无法理解的是,在英语国家,外语影片总是因语言差异而受到本土人的优越情结的排斥,更确切地说,本土观众因为面对未知的文化而产生了自卑情结。另一方面,吉卜力只做动画,他们因此轻视吉卜力。英语国家的观众这样想:他们眼里很自负的外语影片怎能和忸怩作态的、吸引眼球的动起来的图画联系到一起呢?这样的想法至今还迷惑着很多人。我听过这样的抱怨很多次。当排片表上有动画长篇电影(特别是吉卜力的电影)时,有人抱怨“我可不想看小孩看的电影”,当放映的是《》时,因为影片中有很多少儿不宜的血腥画面,他们改口抱怨:“我可不想看字幕”。还有一个力证是高畑醺导演的《》,影片讲述了1945年在遭遇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广岛无依无靠的小兄妹两人的故事。久负盛名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这样评论道:“感人至深的影片,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不得不重新定义动画”。怎样才能改变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于动画电影的先入之见?以及对外语影片的偏见?

  解决的方法显而易见。迪斯尼介入了,即皮克斯动画的首席创作官约翰·拉塞特取得了吉卜力所有作品的版权。他们为影片录制英语配音,克里斯汀·贝尔、克尔斯滕·邓斯特、克莱尔·丹尼斯、安妮·海瑟薇等人气影星的声音取代了单调的字幕。英语国家的观众一下子就感到吉卜力的电影亲近很多。影片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众多地区上映,给观众日文原版和英语配乐两个选择。有着全球最成功的动画工作室迪斯尼的支持,日本动画制作公司吉卜力也找到了打开国际市场的路。例如之前提到的《幽灵公主》,是获得奥斯卡的《千与千寻》之前的最具影响力的吉卜力动画。在日本1997年上映,美国1999年上映。由迪斯尼的子公司米拉麦克斯公司负责译制与发行。影片未被删减,许多日本文化元素得到了保留或是很好地译成了英文。美国观众认为这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的影片,同时因为背景设定在日本江户年代,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由于宣传不力,该片在美国并未留下深刻印象,但之后的DVD发行销售情况相当不错。由此吉卜力在英语国家名利双收。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在迪斯尼的介入之前,吉卜力试着让其他的电影公司制作了《风之谷》的英文配音和剪辑,这次尝试相当失败。动画被剪辑得魅力全无,配音还是二流水准的。吉卜力公司自创立伊始便有着受人尊敬、独具特色的动画师们。字幕等虽然影响销售,但丝毫不影响吉卜力的跨文化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忠实粉丝。
  吉卜力成立于1985年,是宫崎骏和高畑醺两位导演的灵感结晶。吉卜力的电影交织着东西方神话,受到一些英国作家的启发,像戴安娜·韦恩·琼斯(代表作《哈尔的移动城堡》),罗尔德·达尔(代表作《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厄休拉·勒古恩(代表作《地海战记》),路易斯·卡罗尔(代表作《爱丽丝梦游仙境》)。但吉卜力不是照搬欧洲风味浓郁的魔幻故事,而是创作围绕真正的日本地理和文化的故事。最好的例子便是吉卜力最成功的动画《千与千寻》。故事背景在现代日本,像是亚洲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主人公千寻来到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一个受到灵感来自于日本神话的幻想世界。该作取得了世界性的轰动,并成为了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的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电影。可以说《千与千寻》的全世界范围的成功也使吉卜力的其他作品也增光不少。

 

相关文章:

关键词: , , , ,

除非注明,宫崎骏映画馆所发布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先联系映画馆。并请在文章的开头注明:来源:宫崎骏映画馆,并标明来源文章的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