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萤火虫之墓》 | 宫崎骏映画馆::宫迷的精神家园

[评论]《萤火虫之墓》

2007-02-04


作者:ROGER EBERT
编辑 / 翻译:icytear/Max8745

    在二战的悲惨岁月中,美国轰炸机将汽油罐投向了日本城市,造成了一场又一场肆虐的大火。这些和易拉罐差不多大又长一些的“炸弹”落到地面,身后拖着闪光的“尾巴”,甚至带着几分“美”。击中之后是一阵极短的寂静,然后四周陷入一片火海。那些日本的居住区满是用薄薄的木头和纸糊成的房子,对这样的大火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

    》(1988)这部动画讲述了日本港口城市神户两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的故事——少年清太和他五岁的妹妹节子,他们正是这些炸弹的受害者。父亲在日本海军服役,而母亲则死于轰炸——在急救所中,清太跪在母亲身旁并亲手将之掩埋。

    他们的家,他们的邻居,他们学校都在轰炸丧失了。一位阿姨一度收养了他们,但却残忍的不给他们足够的食物,最终清太只能找了一个可供兄妹二人栖身的山洞。他不但要竭力寻找食物,更要面对妹妹对父母的追问。在影片的第一幕,清太死在了地铁站,节子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影片通过清太灵魂的追忆将往事呈现给我们。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如此感人的作品,那震撼人心的力量甚至让我们回到了对动画电影本身的反思。追溯到发展初期,大多数动画电影都是为孩子们和家庭准备的“卡通片”;而近些年来,像《狮子王》《幽灵公主》和《钢铁巨人》这些作品开始触及到更严肃的主题,而《玩具总动员》系列和经典的《小鹿斑比》的感人片段更是让成人观众也流下热泪。但这些电影都有着“安全”的尺度,它们唤起的只是“眼泪”,而不是一种悲哀的情绪。(从这种意义上讲),《萤火虫之墓》更像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剧情片,只是恰好采用了动画的形式,我很理解评论家Ernest Rister将之与《辛德勒名单》相提并论——“这是我所看到的最深刻的人物动画片”。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简单的故事。男孩和妹妹必须找到一个住的地方,必须找到吃的东西。在战争中,他们的亲戚既不仁慈也不慷慨——阿姨卖掉了他们母亲的和服换来了大米,却把大部分米都留给了自己。最终,清太意识到是时候离开了。他的钱买了一些食物,但不久,食物想买也买不到了。妹妹也越来越虚弱。故事的讲述不像音乐剧,而是采用了简单直接的新现实主义形式,其中甚至没有沉默的空隙。影片最大的优点在于其耐心:延长的镜头让我们可以思考;人物形象都有单独的片段, 有足够的时间烘托出气氛。
    日本诗歌在停顿和标点符号之间采用“枕词”(译者注:一种修辞方式,是一般与歌意并无直接关系的垫词),伟大的导演小津安二郎在两个场景之间则采用了“榻榻米镜头(pillow shot)”(译者注3)——那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扩展叙述。《萤火虫之墓》也用了这种方式。这种视觉效果创造了诗意。片中有快动作的片段,比如炸弹大量落下时惊恐的人们四散街头。但这部影片并没有挖掘这些动作,而是着力于对结局的沉思。
    影片由高畑勳导演,说起高畑勳,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日本最伟大动画作品的出处,著名的吉卜力工作室。在那里,他的合作伙伴是宫崎骏(代表作《幽灵公主》 《魔女宅急便》《龙猫》)。高畑勳的作品通常不是这么严肃,但《萤火虫之墓》可谓自成一派,取材于野坂昭如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在战时还是一个小男孩,妹妹的饿死让他的一生自此都笼罩在愧疚的阴影中。
    这部小说在日本很有名,很容易被改编为真人电影,也并不是动画电影的典型题材。但是我觉得选择用动画形式改编《萤火虫之墓》是一个明智之举。真人电影很容易被特效、暴力和动作所负累,而动画形式让高畑勳可以更好的关注故事的精髓,缺少视觉真实感的动画人物形象也给了我们更大的想像空间;没有真人演员一板一眼的真实表演,我们可以更容易的把人物形象和自己的联想融合起来。
    好莱坞动画多年来一直在追寻所谓的“现实主义动画”的完美境界——虽然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矛盾。画出来的人物和拍出来的人物并不相像,他们有更固定的模式,更明显的象征性,也一如迪斯尼在艰苦的实践中探索到的,他们的动作可以更夸张,用肢体寓言传达情绪。《萤火虫之墓》甚至没有尝试采用《狮子王》或《幽灵公主》的现实主义手法,但矛盾的是,在感觉上,这却是我所看过的最现实主义的动画电影。
    地点和背景的绘制风格类似18世纪日本画家安藤广重(译者注1)以及他的现代追随者艾尔热(《丁丁历险记》作者,译者注2)--充满美感,但却不是动画的美感,而是呼之欲出的风景画美感,通过动画的形式渗透而出。人物形象则是典型的现代日本动画画风——大大的眼睛,孩子般的身体,可塑性极强的外貌(嘴巴闭着的时候很小,但孩子大哭时却张的大极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节子的扁桃体)。如果真的需要证明,那这部电影恰好证明了动画作品的感情效果不是通过复制现实创造的,而是通过对现实的升华和简化,所以动画中的很多场景都是意念的,而不是一些现实经历。
    还有一些极具美感的单独场景。其中一个是孩子们在夜里捉萤火虫,并用萤火虫在山洞中照明。第二天,清太发现他的小妹妹小心翼翼的掩埋着死去的小虫虫——她想像着妈妈就是这样被埋葬的。另一个场景是节子为哥哥准备“晚餐”,她用泥巴做成“米团”和其他小东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在河边发现尸体的场景中的时机选择和沉默的运用——恰好在这时,远方的天空闪过更多的炸弹。
    Rister指出了另外一个镜头:“清太用水洗的破布挤出一个小气泡,在水中浸没,又在妹妹节子那兴高采烈的面庞上释放开来——这是我意识到我正在观看的东西是多么与众不同。
    《萤火虫之墓》内里涌动着古老的日本文化传统,评论家Dennis H. Fukushima Jr.在双人自杀剧的传统中找到了这个故事的由来并给出了解释。清太和节子并不是公开的自杀,只是生活磨灭了他们生存的意志。他还在他们住的山洞和山坡上的坟墓之间画了一道连线。
    Fukushima引用了原作者 野坂昭如的访谈:“做为惟一的幸存者,他为妹妹的离去深深的愧疚着。在搜寻食物时他常常是先自己吃下后喂给妹妹,而妹妹去世一个无可否认的原因就是饥饿,这样一个悲惨的事实多年来一直折磨着他的灵魂。于是他写下了这段经历,希望借此洗刷一直折磨着他的罪恶感。”
    由于《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日本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人看过。当动画迷们谈起这部片子如何如何好时,根本没有人给予重视。现在,DVD为我们了原音版本和英语配音版本的多钟选择,也许不久它将得到应有的关注。虽然这是一部卡通片,片中孩子们有着大得出奇的眼睛,但这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

   译者
   注1:安藤广重(Ant Hiroshige;1797~1858)
   日本画家。生于江户(今东京),卒于1858年9月6日 。早年从师歌川丰广,曾为《狂歌紫之卷》绘制插图。早期画美人图、武士像。1831年前后创作《东京名胜》,这幅充满新情 趣的作品 ,奠定 了 他 在日 本风景画坛的地位 。代表作《东海道五十三次》、《近江八景》、《金泽八景》、《诸国六国河》、《木曾海道六十九次》等浮世绘作品,多描绘四季景色,洋溢着诗情画意。其画风对后世颇有影响。
  注2:艾尔热(George Remi-herge)
  1907年5月22日出生于比利时。1924年,Georges Remi开始使用Herge这个笔名。 他从1929年开始进行 《丁丁历险记》系列的创作,1930年,埃尔热创造了Quick 和 Flupke两个坏蛋.他们在Le Petit vintieme上以独立的小故事形式出现.出版丁丁第一集《记者丁丁在苏联》。 1934年,比利时Tournai的Casterman出版社成为《丁丁历险记》的出版商。遇见中国留学生张仲仁,是促成埃尔热创作生涯的关键转折,埃尔热开始重视故事主线的重要性和真实背景的必要性。他开始认真对待丁丁的创作。1939年,因埃尔热创作的产生的深远意义,《丁丁》的创作者受到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邀请.但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使之不能成行。35年后再度受到台湾当局邀请后,埃尔热出访台湾。 1982年,为了庆祝埃尔热的75岁生日,比利时天文协会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埃尔热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间,1983年3月,埃尔热逝世。 1986年,《丁丁和阿尔发艺术》出版。这是《丁丁历险记》的最后一部作品。 现在,《丁丁》这部世界著名漫画共有23卷。艾尔热被认为是欧洲漫画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二战后最受拥戴的漫画家。 作品一览:《神秘的星星》、《七个水晶球》、《海盗失宝》、《独角兽号的秘密》、《兰莲花》、《红海鲨鱼》、《714班机》、《丁丁在美洲》、《向月球飞去》、《月球探险》、《绿宝石失窃案》、《奇怪的雪茄》、《太阳的囚徒》、《红钳螃蟹集团破获记》、15《卡尔库鲁斯案件》、《黑岛》、《“破耳朵”的故事》、《丁丁在刚果》《神秘的“雪人”》、《丁丁和流浪汉》、《在黑金之国》、《丁丁在鲨鱼湖》 、《奥托卡王的权仗》。
   注3:
   小津电影所一贯采取的低角度正面机位(Pillow Shot)﹐其视点与机位的端正与微微的仰角,表示了对人性的谦恭与肯定﹐同时体现了一个艺术家有礼有节恬淡克制的观照世界的方式。
 

相关文章:

关键词: , ,

除非注明,宫崎骏映画馆所发布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先联系映画馆。并请在文章的开头注明:来源:宫崎骏映画馆,并标明来源文章的链接地址。
  1. 《萤火虫之墓》小说原作者、野坂昭如的女儿上语文课,碰到一道阅读理解题,正是父亲的作品。问:“作者写这段文字时的心境如何?”于是她回家问父亲。野坂昭如说:“当时快截稿了,赶稿子赶得要死。” 女儿按这个答案写了交上去。错了。